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電影]--台北電影節_吾愛吾詩_以聖戰之名_20150703

(註:本篇不特別介紹劇情內容,但文中可能提及劇情片段,不喜慎入)



吾愛吾詩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出品:以色列、法國
導演:那達夫拉匹 (Nadav Lapid)


以色列籍的導演那達夫拉匹,在映後座談中將本片描述為「對抗世界的一人聖戰 (註 1)」。想到聖戰,通常首先想到的就是主人翁為了一個崇高的理想而展開遠征;但在《吾愛吾詩》中 (如中文片名不知是有意還無意所透露出的),遠征是有了,主角的目的是否足夠崇高卻十分耐人尋味。

是的,我們或許能這樣解釋妮拉的行為:為了培育年幼的尤亞夫不受重視的文學天分,她排除萬難、甚至不惜拋棄一切。然而妮拉的動機是否真有如此單純?在我看來,導演選擇呈現的內容顯然是要告訴我們事情沒有這麼簡單,而這點從師生互動的細節便可窺知端倪。

自從初得知尤亞夫驚人的天賦後,妮拉不斷尋各種藉口與男孩獨處 -- 將他從睡夢中叫醒、與他單獨在浴室共處;其中最令我感到不適的,恐怕是在孩子們的合唱課上,妮拉藉口為尤亞夫披上外套,並藉機與男孩談些風馬牛不相干的話題。這畫面讓我聯想到辦公室戀情 -- 必須在眾目睽睽下偷偷進行。不僅如此,妮拉如一個思春少女般為尤亞夫朗誦自己的詩作、在夜裡打電話給男孩卻只說了一句「老師打電話給學生是被允許的」,甚至她在海灘邊對男孩道出自己的家世,在在都顯示了這段關係的非比尋常。

當然,我們也許不必以世俗的道德標準看待妮拉的行為,而一個人在道貌岸然的表面下藏有不為人知的一面,也通常是故事有趣之處;可惜的是,《吾愛吾詩》雖描寫了妮拉的狂熱與執迷,卻未曾帶領觀眾探究其背後真正的動機。表面上,她或許是為了在世俗的墮落中為「詩」保留一片淨土;然而若考慮她前述的種種行為,那麼很明顯地,這充其量只是妮拉拿來說服自己的理由,卻絕不會是她心底最深層的因素。

動機的缺乏讓人難以理解這個女人為何自尋毀滅,而同樣的缺失也能在本片另一個主要角色尤亞夫身上窺見。透過鏡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五歲男孩 -- 就只是一個五歲男孩,除了他偶爾會像受到附身般朗誦超齡詩作以外 (而且說實話,透過翻譯很難體會他的詩作是否真如片中角色所感知的那般美麗)。除了那些詩作,我們難以得知男孩到底是誰 -- 他的想望、他的感受、他的目的。因此,當男孩在電影尾聲做出關鍵的決定,我們絕對是驚愕的;但在驚愕過後卻依然無法理解整起事件的脈絡,而導演口中以聖戰為名的這場遠征,便這麼結束在懵懵懂懂之中。



個人評分:4 (不好看)

註:本篇文章所使用之圖片及引述之文字及影片分屬原著作人所有,絕無侵權意圖。



註 1:維基百科 - 聖戰 Crusades

筆者粉絲頁:
來這裡幫我點個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