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_誰在未竟之路盡頭?_20150207

(註:本篇不特別介紹劇情內容,但文中可能提及劇情片段,不喜慎入)



彗星來的那一夜
Coherence
出品:美國
導演:詹姆士沃德畢基 (James Ward Byrkit)


「黃葉林中兩路分歧,不得皆行實為可惜,
分身乏術,我久久佇立」(註 1)

美國詩人佛洛斯特 (註 2) 的著名詩作《未竟之路》,
開頭就描寫了一種人類最常面對的處境:選擇。

基於時間的不可逆性,
我們永遠無法得知如果「當初」選擇了另一條路下場會是如何。
不過應該大多數人都問過自己
「如果當初選擇不同,現在會不會比較好過?」



這個問題顯然沒有解答,
然而在《彗星來的那一夜》尾聲,
主角卻有機會看見各種「可能的」自己。

雖然各個平行世界當中小艾並非因做出不同選擇而遭致不同處境,
而是因為隨機事件發生與否導致結果不同,
但仍無礙她窺見自己和朋友們在不同的事態發展下將有何種反應。

此時她與同樣明白真相的麥可想必都發現了令人不安的事實 --
倘若發生了意料之外的事,
將做出甚麼反應恐怕連自己也難預料。

正如小艾在另一個平行時空看見屋內燈光大亮、朋友們談笑風生,
而「自己」與男友凱文恩恩愛愛 --
屬於那個平行時空的小艾,
恐怕也很難想像另一個「自己」會對她做出甚麼。



這其中的隱喻令人戰慄,
因為那就代表我們之所以能安穩無事的活到今天,
其實只是一連串的隨機結果;
而我們所認知的自我 (或親密他人),
或許在不同情境下根本不會是同一種模樣。

當小艾迷失在不同現實之中,
她亟欲抓住某種選擇 --
她穿梭於平行時空的交界處,
最後決定取代和樂時空的小艾。

然而即使她能選擇「現實」,
她是否能選擇自己?
畢竟她 -- 為了抓住眼前的幸福,可以謀殺另一個時空的自己。

即便影片結尾未有另一個小艾打電話給凱文,
(而且為什麼不?原時空的小艾在知情後選擇了穿越到其他時空,
那麼其他時空的知情小艾也有非常大的可能會做出同樣選擇)
她都必須帶著「謀殺了另一個自己」的罪名活下去。



若上述推論為真 (即最後現實中出現多個小艾),
那麼電影指涉「人類具有自由意志」(註 3) 的同時
(畢竟撇除所有隨機因素,各個小艾都做出了相同決定),
卻也強烈質疑擁有自由意志是否能保障我們做出較好的選擇?

導演並未直接給出答案,
但觀眾或可由片末凱文奇特的神情推知一二。

撇開這偏向虛無 (註 4) 的核心價值不談,
《彗星來的那一夜》確實是一部值得觀賞的電影;
觀影過程必須全神貫注才不至漏掉任何細節,
主角們解謎的過程也相當精采;
那「確認身分」的機制更是令人拍案叫絕。

雖缺乏華麗的特效,全片仍緊抓觀眾情緒,
且複雜的劇情得反覆思考數遍才稍能明白,
正是這部電影耐人尋味之處。



個人評分:5 (普通)

註:本篇文章所使用之圖片及引述之文字及影片分屬原著作人所有,絕無侵權意圖。



註 1:《未竟之路》翻譯參考
註 2:維基百科 - 羅伯特·佛洛斯特
註 3:維基百科 - 自由意志
註 4:維基百科 - 虛無主義

其他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 - 薛丁格的貓
維基百科 - 哥本哈根詮釋
維基百科 - 決定論
維基百科 - 強硬決定論 Hard Determinism
影評:《彗星來的那一夜》Film Review: ‘Coherence’

筆者粉絲頁:
來這裡幫我點個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