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

[電影]--2015 年院線十大 + 觀影清單

認真開始寫電影心得到現在終於一年多了,粉絲頁從個位數的追蹤、成長至今有了約兩百個讚。自己知道我寫的東西並不主流、不符合當今的速食閱聽習慣,因此讀者數量成長得非常緩慢;不過到底是寫了一整年,作為 2015 年的總結,就不免俗地來介紹我心目中的十大強片,文末也將附上今年所有觀賞過的院線及影展電影詳細排名。

十、《第四公民》7.4


如果 2015 年你只看一部紀錄片,你一定要看《第四公民》-- 其中所描繪的事件不僅還是現在進行式,更重要的是它能啟發觀眾深思「公民」與「國家」間的關係。它如何辦到這點?導演透過鏡頭直接呈現「洩密者」史諾登的身影,讓他親自闡述動機 -- 這樣的視角選擇已是事半功倍,因為觀眾普遍能同理主角;所以當你回過神來,你已經從史諾登的角度在思考了。

而若站在他的立場,就不難理解史諾登為何稱自己為「公民」-- 他所面對的道德難題牽涉到公民義務的定義、國家權力的疆界,因此也只有以「公民」的身分去面對,才是最恰當的方式。這也正是史諾登不希望媒體將焦點放在他本人身上的理由 -- 因為唯有每一位公民深思熟慮後的集體共識,才能決定國家未來方向;而史諾登之所以甘冒巨大個人風險,僅只是為了提供同胞知的權利、決定的機會。

不過,這件遠在美國發生的事對台灣的我們又有什麼重要性呢?近年來台灣社會歷經許多改變;姑且不論好壞,有一件事卻是清楚的 -- 作為民主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都應思考自己身為「公民」的定位,並進而釐清心目中公民/國家間的關係該是何種樣貌。套用《The Big Issue》中的一段文字:「請讓我先看見公民。從公民身上,我才有辦法看到我的國家」。

九、《怒火邊界》7.6


別懷疑,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絕對是這位大叔 (無誤);艾蜜莉布朗雖是主角,但作為一個只能被動接受現況的角色,反而沒有太大空間可以發揮。有理不能說、有冤不能伸,做什麼都綁手綁腳 -- 由於主角深陷這種困境,觀眾理所當然會看得鬱悶。同時,電影中的人物多數時間都在等待、埋伏、窺視,真正的行動卻轉瞬即逝;兩者比例相去太遠,對習慣流暢節奏的觀眾來說恐怕也很難接受。

但看深一點,你會發現冗長的地貌、景色鏡頭,對比稀少、懸而未決的衝突,其實就是角色的實際處境、也是導演想傳達的核心概念,畢竟真實世界哪有無時無刻都緊張刺激的道理?不少退役士兵在訪談中都曾指出就算身處前線,多數時候也只是漫無目的地等待,而非像電影一般具有明確目標 -- 一如這場美墨邊境的緝毒之戰。而隨著主角逐漸深入其中,我們將與她一同發現這場戰爭裡沒有絕對正義的一方、她所堅信的道德原則也將輕易被打破。

如普魯士軍事專家克勞賽維茲 (註 1) 所言,「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政治是什麼呢?它是勢力的平衡、利益的結合。我們若不會想像政治角力中存在壁壘分明的善惡,又怎麼會認為戰爭能被簡單的合理化?透過刻意模糊的道德邊界,導演意欲迫使觀眾反思。

八、《進擊的鼓手》7.7


如果你喜愛音樂,你一定要看這部電影;如果你還會演奏樂器,你更應該看這部電影!《進擊的鼓手》堪稱 2015 年度最痛快的電影之一,節奏流暢的程度可比擬任何動作爽片。即便劇情單刀直入,導演豐富新奇的鏡頭語言與音樂卻搭配得恰到好處,再加上飾演嚴師佛萊契的 J‧K‧西蒙斯 (註 2) 傾注生命的精湛演出,都令本片可看性大為提升。

片末長達五分鐘的演奏是全片精隨 -- 師徒在舞台上交鋒的過程只有寥寥幾句對白,導演精準的敘事能力卻完美捕捉兩人一來一往的互動及背後細膩的心理變化,並凸顯雙方對彼此的複雜情感。正所謂不打不相識;佛萊契一直是握有權力與資源的一方,安德魯面對他的壓榨 (無論目的為和) 則選擇默默承受。直到這最後一次,學生總算放手一搏、摒棄所有恐懼與自我否定,站上舞台奪回掌控權;他那孤注一擲在所不惜的形象、忘我如入無人之境的超凡演奏,最後終於打動老師、博得其認可。

而當樂手的生命在悠揚的樂聲中發光發熱,過去所有背叛和欺瞞也就顯得不再如此重要;新的樂章於焉展開,下一首歌曲已是另一個故事。

七、《維多莉亞》7.7


「一鏡到底」近來十分流行,然而它到底是種噱頭還是有其必要?以《維多莉亞》的例子來說,我會認為有其必要。為什麼呢?在解釋之前,先來談談「一鏡到底」的特色。

事實上,這種形式帶有「一次性」的意味,這不僅代表不能出錯、無法重來,更要求演員在拍攝過程全神貫注、不能有一秒鐘的分神。同時它較接近舞台劇,不僅營造出無可取代的「臨場感」,運鏡上的限制還反而提供了一般電影缺乏的空間線索,讓表演不再侷限於表情、而是連肢體語言都必須列入考量。方法演技裡面有一句話說 "Acting is Reacting" (註 3),在這部電影中得到很好的應證;本片的演員不僅僅專注於個人表現,還對身邊的其他角色觀察入微、並據此做出反應 -- 這種策略相當成功,因為他們顯得如此自然。

那麼「一鏡到底」對本片來說必要性何在?你是否想過導演該如何說服觀眾一個女孩剛認識一群男孩不久,就衝動答應幫他們一個危險的忙?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演員自己也相信他們在短短一小時內從互相陌生到彼此愛慕,而如果拍攝未曾中斷真實性當然大大加分;又因畫面從未剪接,觀眾便能體驗舞台劇般的臨場感。接著當劇情急轉直下、年輕的生命一一殞落,一鏡到底那種一次性、不可逆的霸道本質和劇情相輔相成,營造出強大無比的真實感,也就格外令人心碎。

鏡頭最後定格拍攝維多莉亞走遠的畫面更是一絕;是夢嗎?那麼真實的痛過,難道只要走開就沒事了嗎?這個問題在步出電影院時還縈繞心頭,為本片留下一抹餘韻。

六、《極渴救援》7.7


要推薦這部電影不是容易的事,因為整部片帶有一種玩世不恭的調調,不太符合一般大眾的口味。不過,如果你喜歡黑色幽默,也可以接受角色們像無頭蒼蠅般打轉、最後仍是白忙一場,那麼我非常推薦《極渴救援》。

這部電影沒有太多劇情 -- 故事圍繞著一群跨國志工艱困的人道救援工作,他們的努力卻可以因各種稀奇古怪的理由化為徒勞。而最讓人感到無力的,無非還是「聯合國軍隊」的官僚式回應;畢竟救援經常是分秒必爭、快與慢的差異時常也是生與死的差異,但理應為人民謀福的「中立」組織卻用一種「依法行事」的態度拒絕打破規定,即使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到最後我們不禁要問,所謂的中立到底是誰的中立、所謂的和平又是誰的和平?握有資源的不同勢力達成利益交換,以此營造的和平假象實際上是圖利了誰;而連生活用水都買不起的市井小民,又該如何才能安身立命?《極渴救援》舉重若輕的點出了表象底下的黑暗面;有趣的是,導演卻選擇不用血淋淋的鏡頭直接進行控訴,反而刻意避開讓人心碎的畫面 -- 也許是真相過於殘酷,因此不忍直視,卻也顯露出導演敦厚的人道關懷。

而即使在關鍵時刻撇開了頭,這部電影的警世意味仍是不言而喻;結局聰明的安排,更為戰爭下灰濛濛的天空帶來一道曙光。

五、《鳥人》7.8


《鳥人》這部電影可說是直衝著電影工業而來;它不僅諷刺了時下產業生態、更連觀眾的喜好都大膽批評下去。照理說這麼顛覆世俗口味的作品應該多少會讓人覺得自命清高,而我剛看完時確實也有這種感受;不過撇除那些嘲諷與憤世嫉俗,《鳥人》有許多真誠之處,是在午夜夢迴時反芻還會深受感動的。

透過過氣影星試圖重振事業的過程,導演想做的不僅是解構「戲劇」本身,更意欲探討存在的本質、創作的意義,及創作者/作品/觀眾間的三角關係。這幾項命題不僅均是從古至今的大哉問,更是互為表裡、脣齒相依;舉例來說,創作者與觀眾間的關係亦可對應至人我關係,而創作理由與自我存在價值又經常有著深刻連結。所有這些元素透過大師之手揉合成一部極盡諷刺之能事的作品、再搭配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讓人不得不承認它能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殊榮並非浪得虛名。

而最後的開放式結局,更是本片最動人、也最令人心碎之處 -- 創作者終於放下身段、步下舞台,承認在面對如此根本且巨大的問題時,他和我們一樣困惑、一樣沒有答案。

四、《披薩的滋味》7.8


如果要推薦《極渴救援》並非易事,那麼推薦《披薩的滋味》就是輕而易舉了;原因很簡單 -- 這部從貧民窟出發的南印電影有著淺顯易懂的劇情。但這絕不是說它是一部簡單的作品;相反的,透過大小烏鴉蛋單純的渴望,導演野心勃勃地直擊全球化、資本主義等龐大議題。

整部電影不僅用了許多恰到好處的象徵 (兄弟倆遊玩的空地上大樹遭砍倒後蓋起了披薩店,隱喻資本主義取代本土價值;或大烏鴉蛋遭呼巴掌後披薩傳單隨著洗澡水流走,喻洗去物質欲望等),兩位小演員的表現更是動人;而導演聰明地將尖銳的批判藏在高度可信的故事背後,更令人不敢置信這才只是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更棒的是,劇情有著意想不到的轉折 -- 原以為的勵志故事竟演變成大人們爭相演出的荒謬劇碼,而小兄弟最後雖如願吃到披薩,卻遠非是在期盼的脈絡底下。

轉過千山萬水卻以意料之外的方式到達目的地,得到的早已不只咬下夢寐以求的美食那番感動,更重要的還是旅途中萌生出的自我認同、並進而能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驕傲。導演不僅透過這樣的體悟傳遞出堅守在地文化的意念,更帶領觀眾一同見證兩個迷失的孩子如何藉此認清自己 -- 然後有一天,不用大人告訴你,你會知道自己長大了。

三、《刺客聶隱娘》8.0


《刺客聶隱娘》大概是本年度最「寧靜」的電影了。雖說是「寧靜」,但並非沒有戲劇張力,只是多數衝突幾乎都在人物內心醞釀,真正化為行動的狀況少之又少、就算出手也往往只是點到即止。所以,它大抵很難符合多數觀眾對「武俠」電影的期待。

但這就是侯孝賢,也是幾十年來他的一貫堅持 -- 電影,不是只能有一種樣貌;而透過自己的方式,他塑造出屬於自己的「武俠」。正如侯導過去的作品一般,《刺客聶隱娘》選擇了一種大眾並不熟悉的敘事型態;它不安排台詞去解釋劇情、不引導觀眾去熟悉人物,它只專注在凝視 -- 透過刺客的眼睛去凝視人、去凝視自己。這不僅只是一種風格,更是對主流戲劇的反動;它解構了我們對「寫實」的認知,彷彿在指控一般所認為的「寫實」一點也不真實,然後一意孤行地繼續以更親暱的視角去凝望生活。

在這樣的凝望中我們看見甚麼呢?我們看見了生而為人的身不由己,也看見了創作者自身的處境透過刺客而被訴說 -- 她的脫俗、她的傲骨,她選擇走上一條只有自己能走的路,卻也因此造就了她的孤獨。

二、《腦筋急轉彎》8.1


不知道大家進電影院看動畫電影時都抱持著什麼期待呢?希望它溫馨?感人?新奇?刺激?一定要有快樂結局?那麼如果包含了所有這些特色,是否就是一部好動畫?由於此類電影的目標對象經常是兒童及青少年,所以即便各大工作室近年來力圖跳脫老生常談,成年人觀賞時心裡難免還是會冒出「就是給小孩子看的」這種想法。

《腦筋急轉彎》就不一樣了;它雖也囊括了溫馨、感人、新奇、刺激等種種特色,卻走出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 它捨棄了動畫電影中常見的敘事框架:事情到最後一定有辦法解決 (應該說只有萊利的腦內小劇場中才存在這種框架,但活在真實世界的她本人卻沒有那麼幸運)。萊利就像現實中的我們一樣,必須面對挫折、體驗悲傷,而電影也清楚指出有些困境單憑一個孩子的意志就是無法逆轉。

但如果困境無法得到解決,這部電影欲傳遞的訊息又是什麼呢?透過別開生面的設定,創作者將「情緒」擬人化,讓它們自行發聲;而隨著第二主角「樂樂」的腳步,我們逐步意識到「憂憂」(悲傷) 的重要。樂樂和憂憂的行為反映在萊利的行動當中,而行動與情緒間的對應又十分符合普世經驗 -- 這正是整個故事能不流於說教的主因。

片尾當主角總算讓悲傷席捲全身,我的淚水也混雜了各種情感 -- 就像萊利從複雜的情緒當中體會了成長,我那既難過又心酸但也鬆了一口氣的感覺,一定是因為看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吧。

一、《瘋狂麥斯:憤怒道》8.7


2015 年一整年看下來,《瘋狂麥斯:憤怒道》依舊是我心目中最浪漫的作品。當然,我可以找出千百個客觀的理由說它好看:熱血的飛車追逐、細膩且突出的人物形象、高竿無斧鑿痕跡的劇本、華麗的視覺呈現、顛覆傳統的性別角色...但是對我來說,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 最重要的是,它很浪漫。

別搞錯了,這不是說男女主角有什麼天雷勾動地火的愛情,而是在生存環境最險惡的末世、在貧脊毫無生機的大地上,導演提醒了我們何謂人類。何謂人類?不可能有一個簡單的句子可以回答,但是當一部電影觸發你去思考這個問題時,那代表它已觸碰到「人性」的本質。人性的起點在哪裡呢?在於生存。然而人類是一種需要意義的生物,因而在確保生存無虞後,便會設法弄清自己為何而活。

於是,就像《瘋狂麥斯》中的人物一樣,即便光是生存便須費盡心思,我們依然看見驅策每位角色不斷向前的動力絕不僅是為了吃飽喝足。為了追求更高理想而行動 -- 有時甚至違背「生存」本身,這便是人類獨特的意志、也是一切衝突的起源。有衝突就有戲劇,以末世為背景的舞台更彰顯了意志間的衝撞 -- 那麼赤裸、那麼痛快,甚至無須訴諸言語,卻已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人類就是 -- 人類。

--

看完這些介紹是否意猶未盡呢?你也許可以參考以下片單,找找 2015 年的遺珠之憾;點選電影名稱就可以連結至我的心得囉!

閱讀小幫手 :
10 分 - 好得無法形容
9   分 - 只能用「好」字形容
8   分 - 超越水準
7   分 - 推薦
6   分 - 好看
5   分 - 達到水準
4   分 - 一般
3   分 - 難看
2   分 - 超級難看
1   分 - 浪費生命

分級採無條件捨去法 (ex. 2.8 分也是落在「超級難看」這個區間),評分僅代表個人喜好。

7.6《憂傷大象之歌》Elephant Song
7.5《索爾之子》Son of Saul
7.3《親愛媽咪》Mommy
7.3《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7.2《金牌黑幫》Legend
7.1《逐夢大道》Selma
7.0《星際大戰:原力覺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
6.9《青田街一號
6.9《貝禮一家》La Famille Belier
6.9《法蘭克》Frank
6.8《推拿
6.7《金盞花大酒店 2》The Second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
6.7《名畫的控訴》Woman In Gold
6.7《絕地救援》The Martian
6.7《安樂派對》The Farewell Party
6.6《狼圖騰》
6.6《搖滾愛重生》Love & Mercy
6.6《廢青同盟》Correction Class
6.6《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
6.6《遠方禁戀》From Afar
6.5《雞密真相》Men and Chicken
6.5《勤勞的愛麗絲》Alice in Earnestland
6.5《夜晚還年輕》Tangerine
6.5《樓下的夏天》Summers Downstairs
6.5《憂傷男孩》Jamie Marks Is Dead
6.4《茱兒的禮物》Advantageous
6.4《百日告別
6.4《消失的阿蜜娜》A Gay Girl in Damascus: The Amina Profile
6.4《大媽的暖冬》Hallahalla
6.3《烈焰青春》Standing Tall
6.3《慢性病》Chronic
6.3《特攝英雄
6.3《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
6.2《蟻人》Ant Man
6.2《高年級實習生》The Intern
6.2《怪物的孩子》
6.1《震撼擂台》Southpaw
6.1《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
6.1《忠犬追殺令》White God
6.1《在我消失之前》Before I Disappear
6.0《該死的順序》In Order of Disappearance
5.9《逆光少女》Blanka
5.9《命懸六百哩》600 Miles
5.9《遺落流域》Lost River
5.8《暗處》Dark Places
5.8《青春倒退嚕》While We're Young
5.8《寂寞公路》The End of the Tour
5.7《間諜橋》Bridge of Spies
5.7《臥底戀人》The Anarchists
5.7《雛妓
5.6《醉‧生夢死
5.6《該死的殺手》Schneider vs Bax
5.4《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Mission: Impossible Rogue Nation
5.4《無人知曉的測試》Test
5.3《布魯克林異人館》Bizzare
5.3《三姑的性教慾》Zouzou
5.3《蛋糕的滋味》Cake
5.2《暗殺教室
5.2《侏儸紀世界》Jurassic World
5.0《紅絲帶女孩》Corinne's Secret
4.9《沖天》
4.9《1987:小紅軍》Pioneer Heores
4.9《通往黑暗的瞬間》Magical Girl
4.9《老爸一直都在》Afterlife
4.8《吾愛吾詩》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4.7《德美謎情》The Misplaced World
4.5《分岐者 2:叛亂者》Divergent Series: Insurgent
4.4《廢柴特務》American Ultra
4.3《邪惡的養成》The Childhood of a Leader
4.1《石牆風暴》Stonewall
4.0《尋找快樂的 15 種方法》Hector and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
3.9《所羅門的偽證上+下》
3.7《梅格漢的心靈鑰匙》Manglehorn
3.7《人型海象》Tusk
3.6《魔法黑森林》Into the Woods
2.8《海德爾復仇記》Haider

註:本篇文章所使用之圖片及引述之文字及影片分屬原著作人所有,絕無侵權意圖。



註 1:維基百科 - 卡爾‧馮‧克勞賽維茲
註 2:維基百科 - J‧K‧西蒙斯
註 3:直譯為「表演即反應」 ,意指不要想像自己在「演」某種樣貌,而應是對他人的話語、行動、環境的改變、回憶的刺激等做出反應。

筆者粉絲頁:
來這裡幫我點個讚。

同步發表於幕迷影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