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死的順序
In Order of Disappearance
出品:挪威
導演:漢斯彼得穆蘭 (Hans Petter Moland)
在許多層面上,
一個人的職業或多或少都透露了關於此人的資訊。
《該死的順序》第一個場景便指出主角的職業 -- 鏟雪車駕駛,
而尼爾斯因多年來認真堅守崗位,
身為移民的他獲頒榮譽市民獎項,正準備出門領獎。
沒想到隔沒多久,兒子卻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
被捲入毒品交易而丟了性命,
兇手甚至將其死亡偽裝成使用海洛因過量自殺。
堅信兒子不曾嗑藥的尼爾斯因此展開復仇之旅 --
故事至此出現了極大的轉折,
乍看之下尼爾斯剛獲頒榮譽市民的生活正要天翻地覆,
然而如果仔細去想,
他選擇的職業特性其實與接下來的行動不謀而合。
如尼爾斯對鄰居所說:「我習慣管好自己的事」。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獨自一人開著鏟雪車,
在文明與荒野的邊界開拓道路;
這樣的人格特質正是他能堅定不移地展開復仇行動的主因。
開著巨大鏟雪車循線追殺兇手的尼爾斯,
宛如他那台鋼鐵機器的人類化身,
對兒子深厚的情感是他的裝甲,
而他更誓言不除去主謀不罷休。
沒想到單純的復仇卻意外引發小鎮幫派間的廝殺。
尼爾斯的目標 -- 當地子承父業的黑道老大「公爵」,
被塑造成一個精神有點敏感、腦袋不太清楚的角色;
後來一連串的死亡名單,實際上源於公爵的誤判。
公爵未經查證便認為是對手幫派 (外來移民) 屠殺他的部下,
因此回敬一具屍體,還將之吊在充滿挑釁意味的道路指標上;
沒想到死者正好是對手黑幫老大的兒子,
雙方因而展開一場你死我活的廝殺。
引發軒然大波的原因竟只是一場誤會;
乍看之下雖然有點荒謬,
但仔細一想,真實世界何嘗不是如此?
人們常因一點誤解便衝動地做出不可挽回的決定,
從而引發種種暴力。
《該死的順序》中兩名永遠後知後覺、
看了屍體還會嘔吐的刑警,
甚至是那名完全無意追查尼爾斯兒子的死,
反而說「年輕人自毀前程,我們也管不著」的警探,
完美代言了這往往對暴力視而不見、甚至冷漠以待的主流社會。
事實上,暴力無所不在,
我們卻閉上眼睛就假裝看不見暗巷裡的霸凌、
摀住耳朵就假裝聽不見深夜街道上的槍響。
《該死的順序》選擇赤裸裸地將一切攤開在觀眾眼前;
用的雖是一種極度戲謔的方式,
但在一個又一個的人類像垃圾般死去、
一幕又一幕死者姓名與生卒年的黑白畫面浮上螢幕時,
我們確實聽見導演沉重的控訴。
而最後兩方人馬廝殺殆盡、
一幕滿是人名和生卒年的黑白畫面又浮上螢幕,
簡直比起屍橫遍野的景象更令人心驚。
有人會悼念這些死亡嗎?
或者這些死亡將會引發更多死亡?
還是整個社會就如觀影的我們一般,一笑置之?
相較之下,尼爾斯反而保有一絲人性的光輝。
他雖毫不猶豫地要謀殺兒子的兇手償命,
但當他擄走「公爵」的獨生子,
卻絲毫沒有要傷害無辜孩子的意思。
而最後在幫派火拼的一陣混亂之中尼爾斯倖存下來,
我們或許為了他鬆一口氣,
但在影片末尾導演卻絲毫不肯放過觀眾,
安排因貪玩滑翔翼而未參與火拼的幫派份子被捲入鏟雪車中死亡。
突如其來的意外雖引發一陣爆笑,
卻也為「暴力無所不在」這一主題留下強悍的後勁,
令人再難對之視而不見。
個人評分:6 (達到水準)
註:本篇文章所使用之圖片及引述之文字及影片分屬原著作人所有,絕無侵權意圖。
筆者粉絲頁:
來這裡幫我點個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