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電影]--魔法黑森林_定位不明的一場混戰_20150227

(註:本篇不特別介紹劇情內容,但文中可能提及劇情片段,不喜慎入)



魔法黑森林
Into the Woods
出品:美國
導演:羅伯馬歇爾 (Rob Marshall)


「我希望!我的希望超越一切、超越生命、超越珠寶...」

音樂劇《拜訪森林》(註 1) 的序曲由這一句歌詞揭開,
說明劇中角色們個個具有強烈的動機。

有趣的是,只要稍懂英文的人都知道,
英文中有兩個字眼,中文翻譯都是「希望」,
一個是「wish」,另一個則是「hope」。

通常「hope」指的是只要努力就很可能達成的願望,
而「wish」則是指比較難靠努力實現的心願。

因此《拜訪森林》的第一句歌詞就暗藏玄機 --
(而且這種語境比較難用中文翻譯出來)
角色們在此表達的願望,
若非比較不切實際,就是明知不可而為之。



進一步檢視這些願望,不難發現確實如此 --

灰姑娘希望能參加舞會;
但與她同住的繼母及其女將她視為下人,
既不打算帶她前往、更遑論施捨她任何體面的服裝。

傑克希望他唯一的朋友 - 一頭已經乾涸的乳牛 -
能再度產乳,甚至將牛牽進屋內為牠「暖身」,
但當然很難得到任何成效。

不孕的烘焙師傅夫妻希望能產下孩子,
即便他們尚未得知自己的不孕是源於詛咒,
那個年代恐怕也還沒發明試管嬰兒。

小紅帽的願望 - 一條麵包 - 顯得最是卑微,
而且甚至不是為了她自己 (雖然她的確偷咬了很多口),
這在某方面象徵著她的純真 (與傑克固執的愚蠢略有不同),
也因此稍後她才輕易遭到大野狼的誘惑。



當然啦,《拜訪森林》是一則童話故事 (或者你以為是),
序曲中角色們發完牢騷,
馬上告訴你灰姑娘有召喚 (?) 小鳥的能力,
而小鳥也很聽話地幫她把豆子撿乾淨。

關鍵的巫婆隨後登場,帶著她自己的心願,
好心 (?) 提供烘焙師傅夫妻破除不孕的解決方案 --
要他們前往森林,並找到四樣物品:
牛奶般白的牛、鮮血般紅的斗篷、玉米般黃的頭髮、及純金的鞋。

於是,每位角色各自帶著自己的包袱拜訪森林,
他們的命運開始互相糾纏;
雖然過程中有不少掙扎,但角色們終究有所成長,
(小紅帽:I Know Things Now (註 2)、傑克:Giants in the Sky (註 3)
烘焙師傅夫妻:It Takes Two (註 4))
最後也都達成了心願。



如果故事就在此結束,
那《拜訪森林》也只不過是另一則普通童話,
王子與公主 (還有其他所有人)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不過真實人生當然不會這麼順利。
於是第二幕的序曲一開始,
雖然角色們都表示「我從來沒想過我會這麼快樂!」,
句子的最後卻還是接著「但是...」。

而且好景不常,眾人未曾付出的代價「踩」上門來,
是那個唯一沒有從此過得幸福快樂的女巨人;
她不但沒有獲得幸福,老公還成為眾人心願的犧牲品,
在傑克砍倒魔豆時慘死異鄉。

為了守護各自的幸福,角色們只好再度拜訪森林,



這次的森林卻跟以往不同,顯得較為黑暗。
變心、偷情、發狂、死亡...,
原來每個美麗的心願都有其陰暗面,
遠非角色們當初所能想像。

《拜訪森林》原劇第二幕結構環環相扣,
即使少掉任何一段都會降低故事的悲劇性,
而劇作家亟欲追求的「顛覆童話」也會大打折扣。

因此,《魔法黑森林》抽去兩位王子的「Agony (Reprise)」(註 5)
灰姑娘與王子重逢卻發現對方已經變心、女巫遇見發狂的長髮公主等情節,
在我看來非常難以理解,因為這大幅削弱了故事的情感厚度;
刪去實際存在的旁白演員 (以及旁白遭巨人殺害的情節),
更是完全無視原劇本的「顛覆」性質。



《魔法黑森林》或許礙於是一部迪士尼電影,
無法將黑暗面如實呈現,
又或者導演認為原劇太長 (其實也才較電影長 30 分鐘),
結果反而刪去了至關重要的片段。

無論如何,觀眾都難從電影版本感受出僅為一個心願,
眾人必須付出多麼沉重的代價;
那麼當然女巫最後一句「願望會成真,卻並非毫無代價」,
便流於空洞的說教。

如果「迪士尼」一開始就打算拍一部適合闔家觀賞的音樂電影,
那麼它應該翻拍廣受喜愛的《冰雪奇緣》真人版本,
而非便宜地使用《拜訪森林》這樣經典的「顛覆」劇本,
卻又忽略其核心題材。



表演方面,即使是舞台劇的演出,
演員若有較大的動作也應符合情緒,絕非為演而演;
電影中這種要求只應更加嚴苛,否則便容易流於尷尬。

況且電影中各組演員、各個段落表演方式落差甚鉅,
問題或許根本不在誇張的肢體舉動是否適合呈現於大螢幕,
而是形式的互不相容讓人感覺強烈違和。

《魔法黑森林》的表演形式大雜燴,
令人難以判斷導演到底想為這部電影設定何種基調,
因而在觀看過程中難免感到不適 (與不耐)。



至於音樂劇重要的歌唱部分,
只需比較 1991 年音樂劇及電影版本的「Agony」便能略知一二:
音樂劇版本電影版本

有趣的是,舞台劇的兩位演員演唱此曲時反而缺乏華麗動作,
卻一樣能從細膩的表情和肢體語言讀出其情緒,
再次證明表演只需與情緒相符,都會是好看的。

《魔法黑森林》雖擁有精美的卡司清單,
導演卻未能予以較好地整合,也是電影版本可惜之處。



整體而言,我認為「定位不明」是《魔法黑森林》的致命傷,
而迪士尼還是比較適合「從此幸福快樂」;
因此希望該公司下次想選擇涉及人生黑暗面的劇本時,能再三思。



個人評分:3 (難看)

註:本篇文章所使用之圖片及引述之文字及影片分屬原著作人所有,絕無侵權意圖。



註 1:維基百科 - 拜訪森林 (音樂劇) Into the Woods
註 2:《拜訪森林》1991 音樂劇版本 I Know Things Now
註 3:《拜訪森林》1991 音樂劇版本 Giants in the Sky
註 4:《拜訪森林》1991 音樂劇版本 It Takes Two
註 5:《拜訪森林》1991 音樂劇版本 Agony (Reprise)

其他延伸閱讀:
《魔法黑森林》- Mark Kermode 影評 Into the Woods Review - Mark Kermode

筆者粉絲頁:
來這裡幫我點個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