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房間
Room
出品:愛爾蘭
導演:藍尼亞伯漢森 (Lenny Abrahamson)
只用簡單的人物和寥寥幾個場景就能建立起龐大架構的作品不多,而《不存在的房間》恰好就是這樣的作品。本片讓我想起 1974 年的電影《飛越杜鵑窩》(註 1),一樣是發生在封閉空間裡的故事,卻如縮影一般反映了社會現實;《不存在的房間》表面上講的是一對遭監禁的母子,其中卻藏有更廣泛的象徵意涵。
整部電影聰明地從傑克的角度出發,時不時安插一段獨白幫助觀眾理解傑克對「世界」的認知;於是我們很快發現傑克眼中的「現實」有別於一般,因為他從小就活在「房間」,母親也告訴他世界上就只有「房間」。正因如此,當母親點出事實,傑克的反應相當激烈 -- 他吼叫、哭鬧,用盡一切力氣拒絕接受。
在旁觀者眼裡也許十分可笑,仔細想想卻很正常 -- 傑克從出生開始認識的一切都侷限於房間,外面的世界對他而言是抽象、無法憑經驗去理解的。這就好像古時候的人類以為地是平的、認為地圓說是胡說八道;人類總是受限於框架,而當有人提出打破框架的論點時,許多成年人的反應也不比傑克好到哪去、甚至可能訴諸暴力。但人的知識總是有限,如果能保持開放的態度,或許較有機會像傑克一般踏出房門發現另一片天空吧?
片中有許多拍攝天空的鏡頭,想必便是帶有這層隱喻 -- 開始時是在「房間」內透過小小的天窗窺看天空,而當傑克第一次來到戶外,躺在老尼克的貨車上看著天上的浮雲、電線掠過眼前...那不僅是傑克實際上第一次看見天空,也象徵他的視野從此不同。
為人父母
說到底,傑克會認為「房間」即是「世界」,母親可說是難辭其咎;畢竟孩子都需要父母一步一步帶領才能認識世界,但這樣的認識是正確的認識、抑或只是一層假象?天真的孩子不會去質疑主要照顧者,卻很有可能受到父母扭曲價值觀的蒙蔽。這讓我想起《楚門的世界》(註 2) 中的楚門,活在一個虛構的世界裡;而越晚發現真相,傷害往往越大,因為那表示被蒙蔽之人必須否定自己過去的人生。
所以,該說是幸運吧?至少傑克所認識的那個虛假世界,在他五歲時就已被戳破。印象深刻的是電影中母親接受採訪,對方卻咄咄逼人地質問她是否想過要讓老尼克將傑克送走?將傑克留在身邊和遭監禁的自己一起生活,這對孩子來說真的是最好的嗎?這段劇情一方面血淋淋地展現出社會對受害者的不寬容,另一方面也不禁迫人深思 -- 我們常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為了對方好,但實際上真是如此嗎?我們難道不是優先考慮著自己的需求,然後再自我說服已經作出最佳選擇?
片中母親策畫著逃脫、孩子卻劇烈反抗時,她脫口說出「我必須為我們倆做決定」;但,誰又有資格決定另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難道只因對方是孩子,意願就不值得被尊重?說到底,傑克必須冒這個險,難道不是因為即使知道環境扭曲,母親仍擅自決定將孩子留在身邊?的確,她的處境非常極端,但逃脫計畫若最終沒有成功,誰又該來承擔孩子遭受的傷害?
所謂的愛
然而本片最精彩之處還在於,那種將自己的期望加諸在所愛之人身上的行為並非是單向的。在兩人離開房間、回歸「正常」生活後,比起傑克,母親反而因壓力過大而適應不良,於是終於選擇結束生命。她被救回來後在醫院打電話給傑克,孩子怒氣沖沖地回她「我必須為我們倆做決定」-- 這不只是在模仿大人的氣話而已,而是赤裸地展現傑克對母親的殷切期待,儘管只是如「活著」那麼簡單的期待。
即使是很基本的要求,但對一個有過這樣遭遇的人來說,這樣的要求是否已經太多?如果我們能同理她的難處,或許也就能原諒她的行為;但是,我們同樣能理解傑克的反應,因為母親的選擇已讓他受傷。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經常都是優先考慮自己,而非選擇理解對方的苦衷、或對方真正的需要 -- 這就是人類。
但我們能因此說傑克或母親只愛自己嗎?顯然並非如此,而我想癥結就在「反省」和「原諒」。沒有人是完美的;當你因自己的需求限制了對方的選擇、當你傷害了對方或被傷害,你會用何種態度面對關係中的困境?是視自己造成的傷害為理所當然、迫不得已,還是反省自己的行為、以期未來不再犯下同樣錯誤;我想這之間的差異,就是愛與控制間的差異了。另一方面,即使母親自殺令傑克受傷,但憤怒過後孩子仍想著要將自己的力量傳遞給她,這樣的原諒和關心不是愛又會是什麼呢?
我們都是人類,我們都不完美,但我們非常努力 --《不存在的房間》將這樣的普世掙扎描繪得淋漓盡致。
成長
本片由傑克在「房間」裡的視野出發,敘述了傑克踏出房間、認識「世界」、最後向房間說再見的過程 -- 這是一個人踏出熟知的舒適圈,迎向寬廣世界的故事,而「成長」可說是貫穿全片的主軸。
傑克最後要求要向「房間」道別無疑非常動人;因為即使生長在一個扭曲的環境,孩子仍沒想過要否定過去的記憶。某種意義上,這才是真正的成長 -- 不是去抹煞生命中不好的經驗,而是接受它們造就了今天的自己、並以此為動力繼續前進。更動人的是,看著傑克的舉動,母親終於也無聲地說「房間,再見」;所以是的,這也是母親的成長故事,即使對她來說更加艱難,她卻從兒子的反應裡尋得救贖。
個人評分:7 (推薦)所以,該說是幸運吧?至少傑克所認識的那個虛假世界,在他五歲時就已被戳破。印象深刻的是電影中母親接受採訪,對方卻咄咄逼人地質問她是否想過要讓老尼克將傑克送走?將傑克留在身邊和遭監禁的自己一起生活,這對孩子來說真的是最好的嗎?這段劇情一方面血淋淋地展現出社會對受害者的不寬容,另一方面也不禁迫人深思 -- 我們常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為了對方好,但實際上真是如此嗎?我們難道不是優先考慮著自己的需求,然後再自我說服已經作出最佳選擇?
片中母親策畫著逃脫、孩子卻劇烈反抗時,她脫口說出「我必須為我們倆做決定」;但,誰又有資格決定另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難道只因對方是孩子,意願就不值得被尊重?說到底,傑克必須冒這個險,難道不是因為即使知道環境扭曲,母親仍擅自決定將孩子留在身邊?的確,她的處境非常極端,但逃脫計畫若最終沒有成功,誰又該來承擔孩子遭受的傷害?
所謂的愛
然而本片最精彩之處還在於,那種將自己的期望加諸在所愛之人身上的行為並非是單向的。在兩人離開房間、回歸「正常」生活後,比起傑克,母親反而因壓力過大而適應不良,於是終於選擇結束生命。她被救回來後在醫院打電話給傑克,孩子怒氣沖沖地回她「我必須為我們倆做決定」-- 這不只是在模仿大人的氣話而已,而是赤裸地展現傑克對母親的殷切期待,儘管只是如「活著」那麼簡單的期待。
即使是很基本的要求,但對一個有過這樣遭遇的人來說,這樣的要求是否已經太多?如果我們能同理她的難處,或許也就能原諒她的行為;但是,我們同樣能理解傑克的反應,因為母親的選擇已讓他受傷。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經常都是優先考慮自己,而非選擇理解對方的苦衷、或對方真正的需要 -- 這就是人類。
但我們能因此說傑克或母親只愛自己嗎?顯然並非如此,而我想癥結就在「反省」和「原諒」。沒有人是完美的;當你因自己的需求限制了對方的選擇、當你傷害了對方或被傷害,你會用何種態度面對關係中的困境?是視自己造成的傷害為理所當然、迫不得已,還是反省自己的行為、以期未來不再犯下同樣錯誤;我想這之間的差異,就是愛與控制間的差異了。另一方面,即使母親自殺令傑克受傷,但憤怒過後孩子仍想著要將自己的力量傳遞給她,這樣的原諒和關心不是愛又會是什麼呢?
我們都是人類,我們都不完美,但我們非常努力 --《不存在的房間》將這樣的普世掙扎描繪得淋漓盡致。
成長
本片由傑克在「房間」裡的視野出發,敘述了傑克踏出房間、認識「世界」、最後向房間說再見的過程 -- 這是一個人踏出熟知的舒適圈,迎向寬廣世界的故事,而「成長」可說是貫穿全片的主軸。
傑克最後要求要向「房間」道別無疑非常動人;因為即使生長在一個扭曲的環境,孩子仍沒想過要否定過去的記憶。某種意義上,這才是真正的成長 -- 不是去抹煞生命中不好的經驗,而是接受它們造就了今天的自己、並以此為動力繼續前進。更動人的是,看著傑克的舉動,母親終於也無聲地說「房間,再見」;所以是的,這也是母親的成長故事,即使對她來說更加艱難,她卻從兒子的反應裡尋得救贖。
註:本篇文章所使用之圖片及引述之文字及影片分屬原著作人所有,絕無侵權意圖。
註 1:維基百科 - 飛越杜鵑窩
註 2:維基百科 - 楚門的世界
筆者粉絲頁:
來這裡幫我點個讚。
同步發表於幕迷影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