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電影]--國定殺戮日_題材搶眼,內容膚淺_20150104

(註:本篇不特別介紹劇情內容,但文中可能提及劇情片段,不喜慎入)



國定殺戮日
The Purge
出品:美國
導演:詹姆斯狄莫納哥 (James DeMonaco)

國定殺戮日:無法無天
The Purge: Anarchy
出品:美國
導演:詹姆斯狄莫納哥 (James DeMonaco)


如果每年當中有一天,
不用為犯下的罪行負責,
你會做甚麼?

《國定殺戮日》導演野心勃勃地將這種假想的世界觀呈現在大螢幕上。

不過,《國定殺戮日》遠非這類概念的創始者。
從著名的經典文學作品《蒼蠅王》,
到日本的《大逃殺》、《自殺島》(漫畫),
還有近年來聲名大噪的《飢餓遊戲》系列電影,
其實探討的內容都與「無政府狀態下的人類行為」有關。



至於《國定殺戮日》較為特別之處,
是這種行為竟是由美國政府所核可,
不像其他作品中類似場景總是發生在被限制的「特定地點」,
《國定殺戮日》的限制是「特定時間」。

限制在「特定時間」可以不受拘束的進行犯罪活動,
會產生一種其他電影沒有的問題:
時間是連續的,因此在創造劇中角色時,
不能不考慮這個「殺戮日」在一年的其他 364 天中對角色產生何種影響。

《國定殺戮日》第一集的失敗,
在我看來就是欠缺這種考慮。



首先是一家之主桑丁先生。
桑丁先生支持殺戮行動,
本身也靠著販售昂貴的保全系統給中產階級家庭而致富。
賺這種「戰爭財」是否有道德問題?

導演將主角的背景設定得如此具有爭議,
卻未曾深入探討此議題;
桑丁的反省也只是針對想罔顧他人的性命來保全家人的自己,
而非針對一直以來的生財方式及信念。

至於這樣的生財方式所引來的殺機,
竟得等到激進份子闖入桑丁家後才草草解決,
不免讓人懷疑這種殺機到底有多強烈?

如果鄰居們只是見機行事的機會主義者,
那麼對滋事份子說出「他們 (指桑丁先生的妻女) 是我們的」,
就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



再來是桑丁的女兒佐伊。
佐伊正值叛逆,與一位不受父親肯定的男友愛得天雷勾動地火。
這樣的男友在殺戮日的晚上闖進桑丁家裡,
和全家人關在一起!

這確實可能造成威脅,
但光是「不受肯定」無法解釋男友為何想殺死桑丁。
當觀眾從未知道兩人過去有過何種衝突,
便失去了理解男友行為的機會,使得該角色完全扁平;
連帶的,佐伊的叛逆也淪為只是不成熟的展現。



小兒子查理更不用說了。
一年有 364 天可以討論「殺戮日」的正當性,
他卻選在殺戮日當天發難,
甚至危及全家人的性命。

一開始開門放人或許還能解釋,
然而在得知「若不放人就要殺光你們全家」後,
他竟然還能引導流浪漢到自己的藏身處,
就顯得不可思議。

儘管再怎麼想扮演上帝、
就算再怎麼痛恨自己的家人 (而且電影並未指涉這點),
卻怎麼會不將自己的生命納入考量?



桑丁的妻子瑪麗反而是最正常的角色。
雖然對殺戮日、甚至是丈夫的行為有些疑惑,
但她至少能看清現實。
最後臨門一腳無法放任丈夫將流浪漢交出,
恐怕是一般人也可能會有的婦人之仁。

相較於完全無視險境的一對兒女,
她的行為當然合理得多,
但又叫人疑惑教出這樣的兒女到底是誰的責任?



影片的尾聲,
門外那群殺戮日的信奉者果然如承諾般闖入桑丁家中,
然而我們卻不得不懷疑那套為桑丁賺取大把鈔票的保全系統,
為何顯得毫無防禦能力?

桑丁的死輕如鴻毛,幾乎另人莞爾。
觀眾恐怕只想問查理:父親死了,你開心了嗎?

至於流浪漢儘管嚴重負傷還能知恩圖報、動作敏捷地制伏眾多鄰居,
也只能算是難以下咽的主菜之後,
還算普通的一道甜點。



續作《國定殺戮日:無法無天》雖意圖將格局擴大,
但是一樣欠缺足夠的人物刻畫。

中下階層的母女倆,
在殺戮日開始時才驚覺至親獻身供富人宰殺,
換取鉅款好讓母女倆過更富裕的生活。

然而她們的緬懷都尚未結束家中就已遭闖入,
事後一連串的事件不僅立刻將觀眾抽離這悲傷的事實,
似乎連母女倆自己都忘得一乾二淨。

更別提得救後女兒一路上絮絮叨叨,
甚至想在救命恩人面前扮演正義魔人,
讓人無法理解為何不能對幫助過自己的人有更多體諒。



因兒子慘遭殺害而化身為復仇機器的巴恩斯中士,
在面對「你為何要救我們」的問題時,
僅帥氣地丟下一句「因為你們拚死掙扎」。

這或許能解釋他最後為何放過仇家,
然而最精采的心理轉折,
導演卻只以中士邊哭邊走出仇家居所,
後為仇家所營救匆匆帶過。

觀眾根本無從得知他究竟歷經何種轉變,
為何終能放下仇恨選擇原諒?

如果要說是桑切斯母女對他產生影響,
恐怕更令人膛目結舌,
因為不僅他未曾對自己的心路歷程多所透漏,
母女倆也不曾真正從他的觀點出發。



至於從頭到尾存在感不高的一對情侶,
除了屢屢闖禍及逞英雄外,
最亮眼的表現恐怕只有麗絲抱著夏恩的屍體說出:
「我也想進行殺戮」。

及時出現救了一隻母雞和一群中二小雞的反抗組織,
其領導人現身時與電影開頭影片中的精神導師形象大異,
表現得毫無精神超脫性及大將之風。

電影中雖點出不少深刻議題 --
包含富人拿窮人的殺戮來娛樂自己、
政府軍隊仗著殺戮日清除窮人、
表面和樂融融的家庭暗藏殺機等,
導演的敘事手法卻難以為觀眾帶來議題本身外的衝擊。



不過,即便《國定殺戮日》及其續作都稍嫌深度不足,
電影本身的題材仍饒富興味,
且場景設定在未來的美國也是賣點之一。

會出現這樣的設定,
其淵源應來自美國根深蒂固的擁槍文化,
及近年來美國社會逐漸擴大的貧富差距。

如果導演仍有續作打算,
也期待能在上述議題中有更深刻的發揮。



個人評分:4 (不好看)

註:本篇文章所使用之圖片及引述之文字及影片分屬原著作人所有,絕無侵權意圖。



筆者粉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